人不怕犯錯,錯誤的經驗不可恥,
可能是滿滿的怒火攻心及對現況的不滿;
可能是剩下無聲的吶喊;
可能是自己歇斯底里怒吼、淒涼的哀嚎;
也許是用力掙扎卻還是一樣困在泥淖;
可能是走在絕路而迷失了自己總覺得不夠好。
自己一定過去哪裡做錯了些什麼,
才會有失敗的後果,勇於面對、勇於承擔,
才有一切變好的可能性。
但最怕的是不敢勇於面對、說謊、自欺欺人,
而因果法則是宇宙存在最基本的定律,
我們應該知道一切會降臨在自己身上的事都是自作自受,
若偏差的言行若不願意改正,
惡果必將降臨。
重視因果法則、一步一腳印、不投機取巧,
當我們好好開悟、真心悔改、認真提升修為,
努力用心禱告就能夠逐漸消除業障,
當總正量足夠時必能改變困境而如願以償。
正當我明知道該怎做卻在猶豫不決的時候,
猶豫是否要毫不保留的去面對自己的過錯跟古老的傷疤呢?
還是選擇自己好好放下懺悔療傷就好,
看到了這兩句話,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
後來查詢了這首古詩的譯文:
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採出來,
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。
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,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。
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。作者以石灰作比喻,
表達自己為國盡忠,不怕犧牲的意願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。
作為詠物詩,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。
首句【千錘萬鑿出深山】是形容開採石灰石很不容易。
次句【烈火焚燒】,當然是指燒鍊石灰石;
【若等閒】象徵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,
都從容不迫,視若等閒。
第三句【粉身碎骨】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,
而【渾不怕】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。
至於最後一句【要留清白在人間】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,
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。
典故:
于謙為官廉潔正直,曾平反冤獄,救災賑荒,深受百姓愛戴。
明英宗時,瓦剌入侵,明英宗被俘。
于謙議立明景帝,親自率兵固守北京,
擊退瓦剌,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。
但英宗復辟後卻以“謀逆罪”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。
這首《石灰吟》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。
勇敢的面對自己過去犯下的錯誤,不放大對未來的恐懼,
跨越內心的害怕、焦慮、恐懼、不安、揮別過往,
莫回首,才能真的讓自己的心自在平靜。
試著去面對迎接它,每個人都會有情緒,試著去理解它、
接納它成生命中的一部分,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它的正面意義,
端看自己怎解讀?
不急著去掩蓋它、粉飾它,或者是假裝不知道;
或是假裝自己堅強告訴自己、告訴別人:我沒事,我真的好了!
每個人都擁有走出低潮的那股力量,
找尋適合自己的真理之路、療癒之路卻是終其一生要學習的課題。
路要自己走、水要自己喝,只有自己走過才是真的放下...
好好的懺悔自己過去犯下的過錯、做錯誤的決定,
盡可能的彌補該過錯...
我也準備好了面對接下來的考驗,
相信自己可以從容不迫、毫不懼怕。